珠江晚报:穿T恤衫牛仔裤传唱咸水歌 “老歌新唱”水乡歌谣传四方,学生仔捧回“优秀创作奖”
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,也没有华丽的演出服装,就是这样一群十五六岁的高中生,在2013珠三角咸水歌大赛中,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登台,与来自广州、中山、惠州等地的10多支队伍同台竞技,最终获得“优秀创作奖”。
这支来自珠海市理工学校的学生队伍并不是实力最强的,参与比赛的师生不约而同地认为,他们的表演之所以能让评委眼前一亮,是他们通过创新,让大家听到了不一样的咸水歌,也因为创新,这种处在失传边缘的珍贵古调又充满了新的生命力。
初识
听不懂歌词“很搞笑” 唱歌成学习之外一种娱乐
“一开始听咸水歌,感觉怪怪的,但肯定不是好听。”赖慧玲是珠海市理工学校合唱队的队长,也是这次比赛的参赛者之一。上高二的她告诉记者,去年加入合唱队之后才听说咸水歌,最初听的时候完全不知所云。“山歌不像山歌,歌词也听不懂,不是哥就是妹,听了直想笑”。
和赖慧玲一样,学校合唱团的学生们以前大多都没听过咸水歌,也不了解水上人家的生活。因为学校重视咸水歌的宣传和推广,他们才有机会接触到这种民间传统艺术。“平时还是觉得流行音乐更好听。”这次比赛的领唱小甘说,之所以后来坚持留在合唱队唱咸水歌并登台表演,完全是因为觉得咸水歌“好玩,够搞笑”。他说,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了解“咸水歌文化”,更多的时候,唱歌是学习之外的一种娱乐。
创新
换种形式唱“发现美” 咸水歌唱出现代音乐元素
学生对咸水歌的态度,该校音乐老师林青一直深有体会。“愿意唱咸水歌的学生只是很少一部分,而且这些学生就算想唱,也未必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感情,因为他们不了解那种语言和文化。”林青说,即便是她自己,在最初听原汁原味的咸水歌时,也不觉得好听。后来,林青和同事们根据咸水歌调自己译谱,之后再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唱出来。
“这么变一下,马上就好听了。”林青说,对于不是生活在水上的人来讲,很难理解咸水歌的美。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传唱,将咸水歌婉转、明朗的旋律及曲调,艺术性地完美展现。
尝试改变之后,学校就在学生中用这种方式推广咸水歌。因为大多数学生不懂疍家话,几位音乐老师还把一些歌词译成粤语,让学生能够透过歌词了解水上人家的生活。林青说,学生们很认可这种形式,在发现了咸水歌的美后,也愿意去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。
改变
昔日水乡歌谣“显魅力” 情景剧元素融入咸水歌表演
学校对咸水歌的创新不止这些,在今年的珠三角咸水歌大赛中,该校一改往日只有老师参赛的传统,让学生们也站上了舞台。在比赛准备阶段,该校师生集思广益,把情景剧的元素融入咸水歌表演。
一群水上人家的孩子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,暑假到了,孩子们回到熟悉的家乡。“小船弯弯泛金波,渔灯点点歌满河”,回到家乡的学生们欢快地在河中嬉戏对唱,表达对家乡的想念和回家的兴奋。
这样的情景,被搬上了今年比赛的舞台。不同于其他参赛队伍穿着传统的渔家服饰,理工学校的学生们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就开始了表演。“以前唱咸水歌没什么感情,总感觉是在唱别人的生活。这次的情景设计很符合学生的形象,唱歌的时候我就把自己想象成回家的孩子,完全被咸水歌的旋律感染了,就觉得在唱自己的家乡,这次比赛让我发现了咸水歌的魅力。”领唱小甘说。
反响
传统文化注入“生命力” 新形式获得观众和评委认可
这样的形式得到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认可,大赛组委会最终把“优秀创作奖”颁给了珠海市理工学校的学生团队。“他们都觉得学生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,尤其是学生能把咸水歌唱得这么好很难得。”带队去参加比赛的林青说,事后,广东省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还特地打电话到理工学校,了解咸水歌是如何在学生中推广的。
长期从事咸水歌收集、整理、创编工作的该校党委书记黄华欢说,“这些歌都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但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表现形式,只能逐渐失传。”黄华欢说,正因为此,学校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编演新形式,以重唱、表演唱、歌舞、舞蹈、乐曲演奏等多种形式展现大沙田独特的水乡文化。
该校的学生民歌队伍也名声远扬,多次前往北京、山西、广州、中山、江门等地表演,宣传本土文化。“有的学生说,经过改编的咸水歌比流行音乐还好听。我觉得文化的传承就是需要年轻人的加入,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一些变化,这样一种文化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”黄华欢说。
□采写:本报记者 张泊宁
□图片:珠海市理工学校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