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行事历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2-20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2-13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2-06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1-29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1-22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1-15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1-08
通知公告
- 2024-2025第一学期第14…12-20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2-19
- 公示12-18
- 公示12-17
- 关于同意中共珠海市理…12-12
- 关于第一届教材建设与…12-09
- 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…12-09
教育,要对常识去弊
很多时候,我们把常识挂在嘴上,但是这些常识只是名词,不是动词。面对一个个教育新思潮的风起云涌,与其追波逐流,不如回归本源,对常识去弊,去弊就是创新。
1、教学。
很多时候,我们把教学仅仅理解成“教”与“学”,最严重的是,又把“教”与“学”,简化为“老师的教”和“学生的学”。以为老师一教,学生一学,就万事大吉了。老师像个中介,像个掮客,教学就像交给学生一件东西那么方便,这都是对“教学”的严重误解。就算老师把学生教会了,充其量学生也只是“学会”,而不是“会学”。一旦不能举一反三,“学会”也仅仅是“会一”而已。这样的学生,如何面对将来纷繁复杂的世界?
“教学”,更应该理解成“教”学生“学”。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,主要是让学生“会学”,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“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健康成长”。教师的职业道德,最基本的就是“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”,而教师最大的幸福的也就是——“教师也生活在学生的心中。”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互相的关爱中共同成长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教学相长”。
陶行知说的好:“师生合作培养出彼此值得崇拜之对象。”这是“教学”最理想的境界。
2、理解。
“如果,我所期盼的东西并不是你喜欢的,请不要试图告诉我,这个选择是错误的。
如果,我的信仰与你不同,至少请你稍候再去纠正它们。
如果,在同样的环境里,我的情感不如你或者比你更强烈,请别让我违心地去感受。
不管我是否在按照你的意图做事,请不要干涉我。
我并没有要求你理解我,至少是现在。只有当你不再一心一意地要把我复制成另外一个你的时候,我才会对你说:“请理解我!”
如果你能够宽容我的某些要求、感情、信仰或者行为,也许日后你会看到,它们对我来说并没有错,甚或是对的。容忍我,是理解我的第一步。
我并不是要你接受我的方式,但是当你面对似乎是很固执的我时,请不要再表示恼怒或者失望。也许有一天,你在试图理解我的过程中,会感到我违反常规的做法和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,那么,你不仅再也不会想方设法地去改变我,而且还会保护甚至珍视那些独特的个性表现。
我可能是你的爱人、父母、儿女或者同事,但不管我们是何种关系,我深信:你我是完全不同的个体,我们都必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。”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文字,每当阅读它们,我的内心就充满着一种育人的庄严感。”
“理解”,多么奢侈的一个字眼。那种“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”的精神品格,是何等的伟大!
但我们曲解了理解。我们常常以为理解是相互的,彼此的,对等的。但在师生中,却并不是那么回事。
在师生关系中,所谓的“理解”,主要是针对老师。目前师生很少对话、沟通、交流,主要责任也在
3、学问。
诺贝尔奖获得者
学问,学问,顾名思义,就是学习、研究、质疑、发问。“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”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,真正的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的,没有自己的问题,就永远没有自己的创造。然而,我们现在的教育,上课就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,考试就是回答命题者的问题,我们不是在做“学问”,而是在做“学答”。
老师教书就是“教答题”,学生上学就是“学答题”,于是,学生的答题能力上去了,应试技巧上去了,但问题意识没有了,创造性也就没有了。
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,问题停止了,就是思维停止了,思维停止了,创造力就死去了。
4、会学。
我们常常把“学会”不如“会学”挂在嘴边,但什么是真正的“会学”,又常常语焉不详。
“会学”成了套话,成了搬来搬去僵化的名词,并逐渐让人变得疲倦和乏味。回归本源,我们必须搞清“会学”的内涵,把“会学”转化成动词。
所谓“会学”,不在于已在,而在于潜在;不在于已有,而在于应有。因此,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,分析的能力,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,把学得知识条理化的能力,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能力,应付抽象和具体、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能力,把行知联系起来的能力,以及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。
具有了这些能力,我们就获得了学习力,我们就能面对一个日益发展的世界和终身学习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