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久免费无线成品人视频_伊甸院无跳转直接进入_已满i8点此i3进入7y7y

您现在的位置: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>> 新闻中心>> 教育新闻>> 正文内容

教育,要对常识去弊

文章来源:王开东教育博客 发布时间:2009年12月22日 点击数: 字体:
 

 

很多时候,我们把常识挂在嘴上,但是这些常识只是名词,不是动词。面对一个个教育新思潮的风起云涌,与其追波逐流,不如回归本源,对常识去弊,去弊就是创新。

1、教学。

很多时候,我们把教学仅仅理解成“教”与“学”,最严重的是,又把“教”与“学”,简化为“老师的教”和“学生的学”。以为老师一教,学生一学,就万事大吉了。老师像个中介,像个掮客,教学就像交给学生一件东西那么方便,这都是对“教学”的严重误解。就算老师把学生教会了,充其量学生也只是“学会”,而不是“会学”。一旦不能举一反三,“学会”也仅仅是“会一”而已。这样的学生,如何面对将来纷繁复杂的世界?

“教学”,更应该理解成“教”学生“学”。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,主要是让学生“会学”,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“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健康成长”。教师的职业道德,最基本的就是“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”,而教师最大的幸福的也就是——“教师也生活在学生的心中。”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互相的关爱中共同成长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教学相长”。

陶行知说的好:“师生合作培养出彼此值得崇拜之对象。”这是“教学”最理想的境界。

2、理解。

“如果,我所期盼的东西并不是你喜欢的,请不要试图告诉我,这个选择是错误的。

如果,我的信仰与你不同,至少请你稍候再去纠正它们。

如果,在同样的环境里,我的情感不如你或者比你更强烈,请别让我违心地去感受。

不管我是否在按照你的意图做事,请不要干涉我。

我并没有要求你理解我,至少是现在。只有当你不再一心一意地要把我复制成另外一个你的时候,我才会对你说:“请理解我!”

如果你能够宽容我的某些要求、感情、信仰或者行为,也许日后你会看到,它们对我来说并没有错,甚或是对的。容忍我,是理解我的第一步。

我并不是要你接受我的方式,但是当你面对似乎是很固执的我时,请不要再表示恼怒或者失望。也许有一天,你在试图理解我的过程中,会感到我违反常规的做法和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,那么,你不仅再也不会想方设法地去改变我,而且还会保护甚至珍视那些独特的个性表现。

我可能是你的爱人、父母、儿女或者同事,但不管我们是何种关系,我深信:你我是完全不同的个体,我们都必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。”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文字,每当阅读它们,我的内心就充满着一种育人的庄严感。”

“理解”,多么奢侈的一个字眼。那种“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”的精神品格,是何等的伟大!

但我们曲解了理解。我们常常以为理解是相互的,彼此的,对等的。但在师生中,却并不是那么回事。

在师生关系中,所谓的“理解”,主要是针对老师。目前师生很少对话、沟通、交流,主要责任也在老师。不仅因为老师是教育者,还因为老师都是从年轻人过来的,都曾经做过学生,能够设身处地,能够换位思考;而年轻人却从未当过成年人,不大容易理解老师的想法。因此,需要老师在互相理解、适应、革新和设想等方面作出主要努力,没有这些,相互的交往将依然是不可能的。

3、学问。

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,曾经很困惑的提出一个问题:“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‘学问’,为什么你们老是在做‘学答’?”我以为这句话一语中的,这就是钱学森所说的,中国出不了创新人才的真正原因。

学问,学问,顾名思义,就是学习、研究、质疑、发问。“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”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,真正的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的,没有自己的问题,就永远没有自己的创造。然而,我们现在的教育,上课就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,考试就是回答命题者的问题,我们不是在做“学问”,而是在做“学答”。

老师教书就是“教答题”,学生上学就是“学答题”,于是,学生的答题能力上去了,应试技巧上去了,但问题意识没有了,创造性也就没有了。

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,问题停止了,就是思维停止了,思维停止了,创造力就死去了。

4、会学。

我们常常把“学会”不如“会学”挂在嘴边,但什么是真正的“会学”,又常常语焉不详。

“会学”成了套话,成了搬来搬去僵化的名词,并逐渐让人变得疲倦和乏味。回归本源,我们必须搞清“会学”的内涵,把“会学”转化成动词。

所谓“会学”,不在于已在,而在于潜在;不在于已有,而在于应有。因此,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,分析的能力,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,把学得知识条理化的能力,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能力,应付抽象和具体、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能力,把行知联系起来的能力,以及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。

具有了这些能力,我们就获得了学习力,我们就能面对一个日益发展的世界和终身学习的自己。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更多
下一篇:师生关系和老师境界[ 12-22 ]

地址: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西3024号 邮编:519070 电话:0756-8654882

报名咨询:0756-8614785 就业咨询:0756-8654783

粤ICP备06058487号

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547号

版权所有: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

邵东县| 佳木斯市| 镇平县| 浮山县| 将乐县| 阜新| 西华县| 蒙城县| 安西县| 长子县|